大发彩票官方-百科词条
大发彩票代理2023-01-31 16:05

中国戏剧2022:走出“讨好型人格”?******

  闫小平

  在2022年很多个演出暂停的日子里 ,不少演职人员仍然在排练厅、剧场里孤独地蹬踏 ,没有全部打开的灯光下,看得到地面扬尘细小 ,时时扑起,像北京刮风的冬天微缩在这群人 的脚下 。在心情烦闷等待改变 的时间里 ,每一日都是这样的冬天,每个人都有过狼狈的笑话,但在改变真正来临的时候 ,却充满着一种未知 的气息。

  过去的一年像一根被拉开 的皮筋 ,时间缓慢地被展开 ,当皮筋突然被恢复原状,会有人被弹痛得猛然惊呼 。但这种疼痛简直不能被称为疼痛,那一声惊呼并没有什么意义 。剧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观众 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就像冬天结束后的大风,微尘、混乱、恐惧都会被压低,在天地都光秃秃一片 的混沌中 ,钟声继续 、灯光亮起 。

  《两京十五日》王晓溪 摄

  从某方面来说,2022年的结束 ,也 是剧场这几年一种常态的终结 ,但剧场面对 的并不 是一键重启。也有人说 ,正 是这几年外国剧目的缺席,使国内剧目过上了“风光” 的日子 ,这话是有些过于极端了 。这几年的演出不断遭受疫情暴击 ,困境中仍见不断有剧目诚意地与观众共度时光。前后两种不同 的外在光彩和内在光亮 ,于交错中 ,到底见出不同。

  经市场努力多年 ,不同戏剧形态有了更清晰 的观众画像。但在市场艰难的2022年 ,难免有制作方前仆后继生起引流之心,然而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两两错愕、一别两宽已是最好结果 ,很少有类型化、垂直化的观众愿意走入制作方所想象 的“更开阔或更细分 的剧场” ,所期待 的“观众增量” ,自然也 是镜花水月。

  除了制作方 ,创作者也不无迷茫 。近年流行一个词“讨好型人格” ,“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 ?” 的回答得到几十万高赞,都以不同心态逐条对照特征,拍腿直道:“这不就 是我嘛 !”其中有痛下决心修正性格者 ,也有揽镜自怜发嗲发痴者。戏剧作品也大有此趋势 。作品都是创作者人格的影子 ,如果年来“讨好型人格”遍地 ,不可避免创作者中强硬到底 、自我到底者日少 ,以作坊之力 ,毕工业化之功者日多,试图弥合或者放弃差异 ,以令观众满足为自己心意 ,善哉。

  但戏剧说到底 ,总该出现一些在“美好浓情”之外,奇凸崛愣却仍然美好 、浓情更浓 的事物 。观众愿意花数倍于其他文化产品的价格走进剧场 ,最应该得到的 是真实的人和人之间 的连结。戏剧 是人心 的自觉, 是人对世界的自然反应 ,台上之心如清水见石,台下亦在波漾之中, 是剧场至美时刻。心心念念于观众想看什么 的人,不如问问自己 ,你想和观众说什么?

  过去一年,做戏者不易 ,看戏者也不易,以下聊 的只 是自己看的少部分而已。

  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 :咱们自己的剧院

  以老派强硬的实验姿态行走在主流世界中 ,用幻觉般的乐声、光影、奇景把观众卷入其冷峻 的思考之中 ,这就 是易立明导演留给观众 的印象。在他这一代导演中,他享受独行 ,随意漫步 ,毫无不安之感 。

  2022年,易立明担任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院长、艺术总监后 ,却一改往日冷峻之姿,态度如剧院墨绿大门一样沉稳温和,不厌其烦地向媒体阐述剧场和个人 、街道 、社区、城市 的关系,渴盼自己能为观众提供友好邻居一样的关系 ,并为此而感到满足。“咱们自己的剧院”一语,难得地寻回了艺术的温度感,也令中心成为北京2022年最受关注的新剧场。

  《科诺克医生》

  但回归导演工作 ,易立明个性不改,他2022年最令人关注的当属“医学三部曲” ,率先推出的《科诺克医生》《我 是哪一个》分别用法式喜剧、英式客厅剧 的不同方式 ,内窥镜术般地 ,将医学题材演绎成对权力系统的观察 ,甚至试图提出人挣脱权力关系 的可能性 。

  《世界旦夕之间》《两京十五日》 :小剧场导演稳步商业剧场

  李建军和赵淼都 是小剧场成长起来 的导演,在2022年沉稳步进商业大剧场。

  旧电影搬上舞台一度也是热门之选 ,但多为情感怀旧的商业制作 ,倒没想过李建军也做此选择 ,而且用即时投影 、绿幕抠像和预录影像等技术,去包裹上世纪70年代对于今天的幻想。这难免有过时之虑,并不讨好。但李建军用嵌套 的形式 ,通过设计叙事使文本更具意义,把一部电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剧场作品。《世界旦夕之间》和李建军之前 的作品相比,相貌更稳重 ,但情绪是连贯的,仍在歌唱着普通人劳作 的世界和劳作之下 的隐秘暗影。

  《两京十五日》 是开发IP一脉的余热,也是2022年剧场里最具代表性 的一部IP戏。版权方拆掉高志森 的三面LED,掉头180度,请来以肢体成名的赵淼导演 ,把方向重新拉回剧场。虽然原著党不满原作变得零散 ,但对于如此长篇幅,且要保全完整故事满足非剧场观众的IP开发,赵淼以意象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 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佳选择。

  黄盈《我这半辈子》易烊千玺入职风波

  黄盈直到2022年才排出了《我这半辈子》,讲述老舍 的故事 ,却处处见出黄盈自己。很多台词如果是黄盈本人来说 ,也毫不违和 。在剧的结尾 ,黄盈虚构了一场常顺(老舍)与父亲在鬼门关相见 的戏 。父亲没有抚养过常顺 ,却通过鬼门关前的一句话成为了常顺生命中最重要 的角色 :“下一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这样面有愧色 。”这种典型的父亲形象,出现在老舍背后,其实是黄盈想要通过《我这半辈子》传递的一份观念:“我觉得人人都有一个终点 ,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怎么结束 的,但是我们能做的 ,就 是当终点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不会面有愧色’地走过去。”

  《象棋 的故事》

  《我这半辈子》讲述了老舍前半生 的故事。据说 ,老舍后半生的一部名著本来有望于2023年排演,主演 是传出入职风波的易烊千玺。明星入职国家表演艺术团体,多年来常引起争论。从赞叹明星热爱舞台到抨击明星占用体制资源 ,也是2022年发生 的转变之一。其实观众并不低估明星对舞台 的尊重,背后更多的还 是年轻人对于个人机会减少 的焦虑 ,对于艺术在艰难生活中必需性 的怀疑。

  韩语版《骆驼祥子》接受度高各国文化中心放映迭出大招

  不少观众看戏(我经常也 是),总忍不住要问“好人坏人” ,希望能锚定眼前的世界。但看老舍作品往往难以如此,因为老舍笔下的故事 ,尤其 是《骆驼祥子》 ,和我们贴骨贴肉,我们很少会问自己——我 是好人还 是坏人?韩国导演高宜雄的《骆驼祥子》却能满足观众“明辨好坏”的需求 。正如剧中特有的夸张 的台词方式和表演动作,韩版《骆驼祥子》并不把观众在绝望和希望中来回拨弄,而是用一种极为日常感的方式引出满场笑泪 。

  韩版《骆驼祥子》是通过高清放映的方式和观众见面 的。在外国剧目缺席 的最后一年 ,各国文化中心的放映在线上线下持续发力,俄罗斯文化中心线上免费限时观看圣彼得堡戏剧季后,又推出契诃夫之夜活动 ,“卷”得要命 。英国国家剧院 的《初步举证》趁着新鲜热辣就“来了”北京 。法国文化中心纪念莫里哀诞辰400年活动 的放映,让北京观众领略了那种传统得几乎乏味、但实际非常扎实的法国喜剧 ,彰显了剧作本身 的魅力。

  《我这半辈子》 李晏摄

  鼓楼西的独角戏中间剧场 的科技艺术节

  2022年,独角戏重新引发关注 。鼓楼西剧场先是推出三部“独角show” ,然后策划“独角戏戏剧节” 。在炎热夏天 ,《一只猿 的报告》《象棋的故事》《吉他男》带来了一股静气,足令人清凉 。处于那个时刻的几个戏剧人与其说是占据了一个转折时空上 的立足点 ,倒不如说他们在一个刚刚成型即将消失 的世界里,哪怕片刻,也要站立 。

  演出行业在经历了三年的直播 、线上等方式之后,科技艺术节在2022年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更多关注。但中间剧场 的科技艺术节在科技+艺术 的主题下 ,一直把对自我身份的探讨作为重点 ,每部戏既有科技运用于剧场的试验 ,也有剧场人在当下社会自我发展轨迹 的投射,唤醒 的是科技设备中,人 的自我意识。这种科技烈然有声向温柔无声 的过渡 ,悄然印入了大时代更替 的痕迹中,再一次具有了一种符号 的意义 。

  闫小平 ,青年剧作家 ,戏剧导演 。

大发彩票官方

零元员工持股计划激增背后:慷谁之慨,谋谁之利?******

  低价、低考核的员工持股计划频现,上市公司为员工谋福利愈发“慷慨” 。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 ,2022年共有264家A股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同比增长18% 。其中,35家公司的员工持股价格不超过1元/股 ,同比翻番,更有21家公司计划推出0元持股方案 。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白送” 的质疑声也愈演愈烈 。2022年发布0元员工持股计划 的上市公司中,约半数收到了交易所关注函 ,要求公司对方案的公平性 、合理性以及 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做出说明。

  员工持股计划 是重要的中长期人才激励方式 。然而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不少都缺乏对等 的考核和约束机制,侵害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未能实现员工普惠,成为了少数人攫取利益的手段。

  员工持股再成香饽饽

  员工持股计划是公司稳定人才队伍 、优化治理结构的重要工具 。相比于股权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的覆盖范围更广 ,所受监管更为宽松 ,在定价 、业绩考核 、锁定期限上更具灵活性 。

  2014年6月 ,证监会首次发布规范员工持股计划 的指导意见,点燃了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热情。2015年全年 ,共有277家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以董事会预案日统计 ,下同),掀起A股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高潮。

  然而,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浪未能延续 。伴随着牛市行情的结束 ,发布预案 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减少。2019年全年,仅有101家公司推出预案,较2015年下降了63% 。直到2020年 ,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情才逐步恢复,2021年发布预案 的公司数量再度突破200家关口 ,202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264家,逼近2015年的峰值 。

  从高调亮相到少人问津,到再成香饽饽 ,参与者持股收益率 的涨跌 ,或许是员工持股计划受欢迎程度几经变化的重要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内 ,“认购即被套”、“专坑自己人”成了员工持股的标签。根据记者 的统计,2019年之前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实施一年后出现浮亏 的占比高达2/3 ,约15% 的公司股价直接腰斩。部分以信托计划方式实施 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存在一定杠杆,股价的下跌一度引发多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爆仓” ,导致参与的员工血本无归。

  2019年是员工持股计划整体盈利与否的分水岭 。记者统计发现 ,2019年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一年后浮亏 的比例下降至31%;而在2018年 ,这一比例高达68.8%;2020年和2021年实施 的员工持股计划 ,六成以上在一年后维持浮盈,员工持股计划不再是参与者的负担(图1,见A1版)。一定的获利空间可以保障员工持股计划发挥激励和福利作用 。

  与员工持股计划数量稳定增长不同 ,2022年A股股权激励计划同比下降了8.41%。荣正咨询资深合伙人何志聪认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增加也与经济环境 的变化有关 ,“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和留人的困境,常规股权激励计划有刚性要求,包括定价和业绩考核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激励效果 。”

  “骨折方案”激增 渐成福利方案

  除了受市场环境影响外 ,员工持股方案中股票认购价格 的变化,对收益率 的高低起到了关键作用 。

  以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 的拟发行价与董事会预案日前收盘价 的比值计算折价,2015年至2018年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平均折价幅度均在10%以内,2020年后折价幅度均超过30% ,2022年达到38% 。也就是说,2020年后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 ,参与员工平均可以六折至七折的价格买入(图2)。

  2020年之前 ,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价通常以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或回购股份均价为基准,给予少量折价 。近三年员工持股定价方式更趋灵活 ,购买折价率越来越高 的同时,“骨折价” 的员工持股计划数量急剧增多。

  2022年,共有35家公司推出1元/股以内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其中21个员工持股计划出现“0元购”(表1)。如果没有对等的考核和约束机制,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就彻底失去激励效应,成为完完全全 的员工福利。

  有上市公司表示,从员工激励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可能使得员工无法取得与其业绩贡献相对应的正向收益 ,同时额外的出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优秀员工放弃股份奖励而要求等额现金奖励 ,最终导致激励效果欠佳 。出于参与主体激励作用最大化目的,公司选择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

  白菜价方案,慷谁之慨?

  根据规定 ,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的股票主要源自上市公司回购 、二级市场购买 、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 、股东赠予四种方式。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回购 是当前最常见的选择。在2022年发布草案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股票全部或部分来源于上市公司回购 的占比73% 。

  从这一层面来说,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的成本由上市公司负担 。然而 ,有些自身盈利情况堪忧 的上市公司仍斥“巨资”回购股份 ,再以低价或零对价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股东的利益,不符合员工持股计划所倡导的公司 、员工、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原则。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在2022年受让价格折价幅度超过50%的员工持股计划中,16.2%的公司2021年净利润亏损,有 的甚至已连亏多年。此时推出低价的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公司成本 ,使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

  2022年12月 ,首航高科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在股东大会上以超过90% 的反对票被否决。首航高科已连续两年亏损,2022年前三季度仍亏损1.22亿元,加上激励对象此前在二级市场减持 的行为 ,这一员工持股计划被投资者质疑有掏空公司之嫌。同月 ,另一家推行0元员工持股计划的金盾股份 ,虽然股东大会上表决通过 ,但中小股东投下反对票的比例达67.89%。

  因推出“骨折价”员工持股计划遭受质疑的不乏白马股。2022年9月 ,中炬高新的半价员工持股计划,在股东大会上被以58.33%的反对票否决 ,中小股东更 是投出了85.93% 的反对票。该公司多名董事在董事会表决中也提出反对意见,理由包括该持股计划将为公司带来数亿元亏损 、福利性质大于激励性质、控股股东控制权加强进而影响中小股东利益等。

  作为具有福利属性的激励形式,员工持股计划存在一定的折价是合理现象。但如果折扣过高,则难免引发市场对于计划实施初衷和公平性 的质疑。

  利益倾斜之下,谁最受益?

  与股权激励仅面向董事、高管 、核心人员和少数骨干不同 ,员工持股计划 的可参与对象为所有公司员工,具有普惠性。上市公司可自主选择持股计划 的覆盖范围,并自行确定各类对象 的持股份额及比例,经董事会确认后 ,通过股东大会表决即可。

  不过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股份认购比例向董监高群体严重倾斜(表2)。在2020年以来发布 的200余个折价率超过50%的方案中 ,34个计划的高管认购比例超过50% 。由于董监高人数较少 ,这类利益倾斜 的员工持股计划容易成为个别人攫取利益的工具。

  例如 ,2022年11月发布员工持股计划预案的ST中嘉,7位认购对象中4人为董监高 ,认购比例高达92%,仅副总裁朱林1人认购比例就高达72.54%,但朱林2022年3月才上任公司副总裁 。解锁股票仅设置了个人考核目标,未设置公司考核目标 。

  再如恺英网络 ,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共发布过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以预案日收盘价算 ,对应市值超过3亿元。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中,董监高认购 的总份额占比高达76%,三期受让折价率均超过50%。2022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显示,仅董事长金锋一人 的股份认购比例就占到当期全部份额的31.63%。与其称为员工持股计划 ,不如叫作高管奖励计划 。

  股权激励计划对股份转让价格、业绩考核均有明确的要求 ,而员工持股计划操作更为灵活,员工持股计划向董事和高管群体大幅倾斜 ,难免引发市场对于公司借员工持股计划刻意规避股权激励中更苛刻 的授权要求和更严格监管 的猜想。

  业绩考核放水 ,激励变成白送 ?

  不可否认,上市公司有权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奖励优秀员工,但派发福利不应以牺牲股东利益为前提 。尤其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更应该在业绩考核设置上把好关 ,设置相应的约束机制 。然而 ,当前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中,相当一部分设置 的业绩考核标准较低 ,指标五花八门 ,有 的公司甚至完全不设置任何解锁考核 。

  在交易所发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关注函中,业绩考核标准的合理性是重要关注点(表3) 。2022年 ,通源石油 、福光股份 、通达股份等多家1元/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未设置任何业绩考核标准。

  这些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推出前 ,业绩表现就多数不尽如人意 。如通源石油,公司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所回购股份 的总费用约为928万元,而公司2021年净利润仅有1458.5万元 。福光股份在2020年和2021年已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继续下降39%,通达股份2021年净利润更下滑80%。

  除未设置公司业绩考核指标 的情形外 ,还有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因考核标准过于宽松受到质疑,其中包括设置的业绩增速过低 、选择业绩大幅下滑 的年份作为基期 、考核解锁标准选用了产能等非业绩指标等。

  宽松 的解锁标准下 ,顺利完成短期业绩考核目标成为大概率事件 。即便如此,有的上市公司在发现未能完成业绩考核目标时,直接下调了考核标准,使本就宽松 的考核标准进一步丧失严肃性。记者粗略统计,2022年超过5家公司发布了业绩考核目标调整公告 。

  2022年5月 ,格力电器发布公告 ,下调2021年6月发布 的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的业绩考核标准,调整后2022年需达到的净利润标准比调整前减少约36亿元。此前 ,格力电器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利益过于倾斜高管群体而备受争议 ,一度导致股价大跌,此次因没有达到要求而下修业绩考核门槛的举措,更使本就饱受争议 的员工持股计划遭受更大质疑,企业公信力受损。

  暗藏利益输送路径

  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本意 是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 的利益共享机制 ,改善公司治理水平 ,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 。不过,员工持股计划方案 的灵活和监管的相对宽松,在增加上市公司自由度的同时 ,也为利益输送留下了空间。

  基于前文提及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争议点,不难勾勒出员工持股计划可能暗藏的利益输送路径 :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银回购的股份实施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并将认购比例向少数董监高倾斜 ,最后设置宽松 的股份解锁考核指标 ,公司和股东利益受到侵害 。

  从锁定时长来看,2022年实施 的高折价员工持股方案中 ,约有21%的方案全部股份的锁定期为12个月,其余方案中 ,绝大多数为三年内分批解锁。整体来看短线特征明显 ,不利于员工持股计划实现长线激励 的目标,也容易在股份解锁后使股价承压。

  利益输送 是监管关注 的重要问题 ,然而面对监管关注函中的质询 ,不少上市公司给出的回复也模板化 、套路化严重,颇有“打太极”的意味,并不能很好地为投资者解惑 。

  例如 ,某公司在回复交易所关于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目标 的原因时称 ,“公司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解锁目标 ,更有利于核心骨干员工增加对公司 的认可,有利于引导员工持续关注公司长期战略目标 的实现 ,而非短期业绩及股价波动 ,有利于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长期保持一致的目标,加快公司战略目标 的实现,为公司及股东带来更高效、更持久的回报 。”

  另一公司在回复为何将受让价格定为0元时称,“公司以0元/股受让公司回购 的股份,体现了公司对未来长远发展的信心” 。不少公司在回复公告中表明 ,实施0元员工持股计划是参考了其他已实施公司 的案例。

  这些回复显然缺乏事实支撑,不符合多数投资者 的认知 ,难以打消投资者对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动因的质疑,关注函回复仿佛只是走了个过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郑志刚认为 ,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并非没有成本 ,也可能 是为公司未来稳定持续运营暗藏了成本,其中就包括少数内部人侵占外部分散股东利益合法途径 的行为。

  针对目前在A股出现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郑志刚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还原员工持股计划 的原本设计激励初衷 ,使激励员工不仅付出持有成本 ,而且需要设置严格的解锁条件;二 是通过在股东大会表决上设置更高 的通过门槛,赋予小股东阻止利益侵占和输送的可能和途径。

  荣正咨询何志聪表示:“从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看,人才激励应该更多包容 ,更多个性化特点,而不是风险 。在制度设计和监管层面,主要防范利益输送的风险,比如实际控制人 是否能参加,高管是否能大比例参加 ,如果是奖金换股,对提取奖励的规则应进一步披露信息。”

  “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应以公平性为前提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些年,腾讯 、京东、小米等大厂常常斥资上亿元进行员工股权激励,甚至直接向员工派送股票,壕气十足 。员工心满意足,看客心生羡慕 ,这一股份奖励多被解读为关怀员工 ,实现利益绑定和共赢 的治理方式 。

  反观A股市场 ,自2019年三七互娱首次推出0元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关于员工持股0元购的争议始终不断 ,优质的龙头公司也难以幸免 。同样 是上市公司推行员工福利 ,舆论为何两极分化 ?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员工持股计划受到争议 的焦点不在于低价或是0元本身 ,而是计划 的公平性。

  首先,方案本身是否公平 。以腾讯为例,公司 的股权激励计划以重点激励和普惠奖励相结合 ,2020年至2022年共推出了10期员工股份奖励计划 ,授予人数最多 的有2.97万人 ,占全部员工人数比例超过20% ,授予人数最少的也有2400人 ,且均为非关联人士,即不包括董事和主要股东 。

  而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实施 的1元/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 ,授予人数占员工总数的平均比例约为6% ,董监高平均认购比例22.5% ,倾斜性严重 ,普惠性较差。这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 的动机受到质疑 。

  其次,方案 是否侵害了股东 的利益。那些受到市场肯定的员工股份奖励计划 ,公司长期保持了稳定的业绩增长 ,并多伴有大手笔分红 。股东长期从公司成长中获益,自然更加信任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 ,也更信任公司的治理方式 。

  A股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中 ,不少公司不仅业绩差、分红少 ,在业绩考核上也一味降低标准,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成长性的预期 。

  可见 ,大多数股东只要切实分享了企业成长的成果,从持股中稳定获益 ,就并不会真正在意企业以适当价格向员工发放股份奖励 。这样能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的共赢。

  在政策完善和监管层面 ,为充分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效激励作用 ,避免其成为少数人谋利 的工具 ,政策应以维护公平为前提,在保持员工持股计划灵活性 的同时应适当提高实施门槛。同时,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实施长期计划,以激励和约束对等为原则,完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的约束机制,维护市场各方利益 的公平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彩票地图